让“科技大协同”景象重现15年扎根张江致力打造“干细胞银行” 王志敏代表从身边事想到科创大话题

发布日期:2018-02-01

2018年1月25日       来源:解放日报 05版       本报记者   黄尖尖

  

王志敏代表。张弛 摄

“砰、砰、砰……”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海席勒研究所,一只透明培养皿里,薄得肉眼看不到的细胞团,竟然产生了类似心脏的跳动。王志敏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这一幕时,他的心也随之兴奋地跳动起来。

在今年新当选的上海市人大代表中,有这样一位科研工作者,他15年来扎根张江,致力于将一块皮肤或一些血液,利用重编程技术转化为干细胞,再诱导分化成心肌细胞等功能性细胞,最终应用到临床当中。

“我还记得人类基因组计划实施的时候,国内外科学家为了这一共同理想而拼搏的场面,后来我参加过很多国际合作,但这种‘大协同’已非常少见。”在浦东代表团全团审议会上,这位上海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研究规划部主任、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上海海席勒研究所执行副所长王志敏提出了一个藏在心中已久的想法——让“科技大协同”的景象重现。

初见王志敏,是在海席勒研究所的二楼。就在接受采访前一天,他的团队所做的干细胞培养取得了重大进展,通过优化体系获得纯度高于98%的心肌细胞,这对于干细胞研究实现临床应用是巨大的飞跃。

未来,海席勒研究所不仅要培养心肌细胞,还有神经细胞、皮肤细胞等,实现干细胞大规模培养及定向分化,生长成各种类器官,满足科研及临床治疗的需求。这可能是未来上海的“干细胞银行”。

“最近,处于干细胞领域领先地位的德国科隆大学也希望从我们实验室进口达到98%纯度的心肌细胞,这说明上海已处在较高水平线。今后是否可以由上海政府引导,建立一个干细胞产学研用的综合基地,集上海、长三角之力,建立一个国家公共干细胞库?”王志敏建议,可通过加大长三角地区人才项目的相互承认,推动长三角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协同,在长三角地区建立跨省联动的大协同长效机制,重现“科技大协同”景象。

作为一名科学家,过去王志敏的生活十分单调,基本上是单位和家里两点一线。2015年,作为九三学社成员的王志敏从自己切身的科研经历中提出了规范基因检测服务市场的建议,该建议最后成为全国两会上的一个提案。“这个问题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很多人都意识到了,但一直没有提出来。”这件事让王志敏看到,从自己熟悉的领域去发现问题并敢于发声是很有价值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