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发展要有一股劲 凝心聚力拧成一根绳 蹄疾步稳促发展抓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理念下,上海市市级机关共话“十三五”发展
2016年3月21日 来源:解放日报 06、07版
国家和上海“十三五”规划纲要,开门见山强调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新理念,明确了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五大新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要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韩正书记在十届市委十次全会上指出,我们要牢固树立、认真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努力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
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如何继续蹄疾步稳,将五大新理念落实到改革发展的方方面面?如何贯彻落实好今年上海市委“1+9”重点任务?市级机关工作党委、市发改委、市科委、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金融办、市商务委等单位主要负责人,就“践行新理念 聚力十三五”主题撰文。
提高机关党建服务改革发展水平
市级机关工作党委常务副书记 应雪云
机关党建工作要始终聚焦服务中心、建设队伍核心任务,认真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市委“1+9”工作部署,充分调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上海“十三五”开局起步提供坚强保证。
第一,市级机关要争当践行发展新理念的先行者。当前,上海正处在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决定性关口,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更加迫切需要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市级机关是上海市委市政府重要决策的参谋、执行、协调、保障和管理部门,是推动上海“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骨干力量,理应在学习新理念上走在前、作表率,在贯彻新理念上当旗帜、做标杆。市级机关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更加自觉地聚焦“十三五”,聚力“十三五”,共同推动上海“十三五”发展重大战略、重要举措、重点工作落地落实。
第二,以发展新理念引领机关党建新发展。五大发展理念不仅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也为做好新形势下的机关党建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市级机关必须把五大发展理念贯穿到机关党建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全面引领机关党建新发展。要着力深化创新理念。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必须牢固树立问题导向,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加强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要着力深化协调理念。必须立足机关党建总体布局,注重统筹、整合力量、加强联动,着力补齐短板,构建机关党建平衡发展的新格局。要强化工作统筹,把机关党的工作纳入党委(党组)工作总体布局,系统谋划推进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要着力深化绿色理念。机关党建坚持“绿色发展”,就是要推动形成风清气正、崇严尚实的机关政治生态。要强化纪律和规矩意识,认真贯彻党章和党内法规,加强先进典型培养和宣传工作,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要着力深化开放理念。坚持开门搞党建,以更加开阔的眼界、思路和胸襟来审视、谋划、推进各项工作,推动机关党建与时代对接,与大局融合。要着力深化共享理念。机关党建工作与每一名机关党员紧密相连,必须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发挥党员主体作用,让每一位党员在党的建设和改革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第三,机关党建要为贯彻发展新理念提供坚强保证。贯彻发展新理念,贵在行动、重在践行。机关党建工作必须把五大发展理念切实转化为谋划发展的具体思路,转化为落实发展的工作举措,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实际成效,为服务和聚力“十三五”提供坚强保证。一是要持续深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大力开展改革形势任务大宣讲,着力推动五大发展落地生根、化为普遍实践。二是要全力服务改革创新。认真贯彻市委“补好短板”一号课题要求,组织党员干部广泛开展各类专题研究、专项调查和建言献策活动,着力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中补好短板、抓好落实。开展“改革先锋 岗位建功”主题实践活动,动员党员干部积极投身改革、服务改革、保障改革。三是要着力打造坚强基层党组织和高素质党员队伍。深化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全面提升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的能力,把基层党组织打造成为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全力服务改革发展大局的坚强战斗堡垒。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和岗位实践锻炼,强化敢担当、敢负责、敢作为精神,在完成重要工作、重点任务中争当旗帜和标杆。
以新理念引领上海“十三五”新发展
市发改委主任 沈晓初
贯彻落实五大理念,必须更加注重强动力、增活力、补短板、可持续、促公平,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新理念引领上海“十三五”新发展,必须聚焦重点,把发展理念落实在具体行动上。
第一,推进创新发展,激发发展新动力。要把创新摆在城市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等。一是形成发展新动能。围绕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打造高度集聚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承担更多国家重大专项任务,建设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推进一大批重大战略项目、基础前沿工程和创新功能性平台建设等。二是拓展发展新空间。按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完善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0%左右,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力争保持在25%左右。三是构建创新发展新体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力度,提高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
第二,推进协调发展,增强整体协同性。要强化底线约束,推动城市发展从规模扩张向精明增长转变;要精准施策、齐心协力补好短板,统筹推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硬件设施与软环境建设之间协调发展。一是严格控制常住人口总量。到2020年将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人以内。二是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全市规划建设用地总量实现负增长,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3185平方公里以内,现状低效建设用地减量50平方公里。三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第三,推进绿色发展,共建生态宜居家园。要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强化生态空间保护,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等总量和强度双控,下大力气整治生态环境,形成绿色空间布局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一是要净水,二是要治气,三是要增绿。
第四,推进开放发展,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优势。要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为引领,加快探索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新路径,率先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优势,成为我国新一轮高水平开放的新高地。建设更高水平的自贸试验区;提升“引进来”的能级和水平;拓展“走出去”新空间。
第五,推进共享发展,增进市民福祉。要坚持民生优先,通过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强化政府保基本责任,着力抬底部、促公平、提质量,筑牢织密民生保障底线,更多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扩大公共服务供给,满足市民多样化需求。加快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提升健康和医疗服务水平;优化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
“十三五”规划凝聚着各方智慧,承载着全市人民的期盼,实现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艰巨、使命光荣,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齐心协力、俯身耕耘。
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市科委主任 寿子琪
促进科技成果向经济和社会转移转化,释放存留于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国企中科研成果的活力和潜力,是一项重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突破口。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必须科学把握科技创新规律,认识到关键是企业创新能力和企业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重点要抓好“四个一”。
第一,要有一种韧劲,扎扎实实、老老实实把政策落实过程中的微观问题想明白,解决好。近期,为贯彻新修订的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法,国家、上海层面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举措。可以说,我们迎来促进成果转移转化“最好的时代”。但制定关键在于落实,一些微观问题需要深入、系统的思考,并加以解决。如从当前国家和上海政策设计来看,“三权”下放、人才激励比例大方向已经明确,但具体政策设计和操作仍会出现不少问题:如成果怎么定价,谁来定,净收入的边界,以及通过何种程序来做才算合规合法。这些微观问题不解决,成果转化就没法打通“最后一公里”,这需要我们坚持不懈、花大力气去推进、去突破。
第二,要达到一种平衡,努力使供需两侧同步发力,不能让成果转化“一头热、一头冷”。当前,相对高校和科研院成果供给的一端而言,上海企业在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发挥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要建立信息对称和公开共享机制,提高信息提供的质量。科技创新和“种菜”不一样,一个领域的科研成果用在其他领域,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典型的例子就是苹果公司,通过“移花接木”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需要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资源的开放、共享的同时,推进专业服务机构的发展,进一步解决信息对称、知识技术扩散、加工、叠加等问题,实现成果的价值。
第三,要建设好一个平台,积极打造创新功能型平台,让成果转移转化工作更扎实,走的更远。创新功能型平台是2014年以来我们在开展科技创新中心调研过程中参照国际成功经验、结合上海实际形成的重要理念,提出并着力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我们稳步推进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等平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建设创新功能型平台,我们将突出“价值引领、需求导向、一流团队、有效管理”的原则。要注意坚持市场需求导向,针对当前市场、产业和企业发展的“紧缺急需”,给予高质量供给和支撑,也强调战略需求导向,围绕国家战略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在一些“战略必争”和“卡脖子”领域支撑实现关键技术突破。
第四,要形成一种氛围,着力形成容错纠错及免责氛围和机制,让各类主体敢转化、能转化、愿转化。创新就要宽容失败,要有容错纠错以及免责机制,给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在机制上,我们既要做到包容而不能纵容,又要做到管理而不能管死。对于容错机制,需要有一个规范程序,如果按照这个程序去做,以后就不追责。其中,定价问题是一个十分核心的问题。成果的价值在于使用,尤其是现在知识技术更迭很快的情况下,科技成果是块“棒冰”不是块“金砖”,金砖抱在手上会增值,棒冰放在手上要化掉的,你要不想棒冰化掉,还要花成本放在“冰箱”里。所以,科技成果不能当作实物资产来看待,不要在乎一时的便宜了、贵了,能出去用了就是最好的。
全力推进“十三五”住房城乡建设管理任务
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主任 顾金山
“十三五”时期,上海“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进入冲刺时期,上海住房、城乡建设和管理进入转型升级发展、全面提升能级的关键时期。“严守底线、对标一流、补齐短板”是践行新理念的基本思路,也是践行新理念出发点和落脚点。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强化“五大统筹”,十届市委十次全会强调要守住人口总量、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城市安全四方面底线,这些都为今后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上海有近2500万常住人口,10多亿平方米建筑,1.6万多公里道路,600公里的轨道交通,约12万公里各类地下管线,基础设施量大面广,人流物流高度集聚,这样超大城市的规模,对我们是巨大的挑战。补齐短板的过程就是真正高标准践行新理念的过程。要努力消除城市综合管理中的空白点、交叉点,解决好群众“急难愁”问题,努力构建与特大城市相适应的社会治理和城市管理新模式。
我们要凝心聚力,全力推进“十三五”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各项任务。围绕创新发展,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还要加快建筑业现代化,全面推广装配式建筑,2016年起,全市范围内符合条件的新建建筑应采用装配式技术,装配式建筑单体预制率达到40%以上等。
围绕协调发展,要完善城乡一体基础设施体系,以重大工程为抓手,着力加强城乡一体化和重点区域建设。加强地下空间开发、建设、使用管理,到2017年基本建立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结合道路新建改建、轨道交通建设和城市更新等,因地制宜推进综合管廊建设,到2020年建成地下综合管廊100公里。加大供水、燃气、供电、供油、通讯等各类“生命线工程”的保护力度。在城乡建设和城市更新中,加大历史风貌保护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力度,更加重视历史文化风貌街区的整体保护性改造。
围绕绿色发展,要强化区域生态环境和城市管理顽症治理。结合集中建设区外工业用地区域、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治理,聚焦违法用地、违法建筑、违法经营、违法排污、违法居住等“五违”问题,探索出一条环境综合整治和区域转型发展新道路,滚动实施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通过土地复垦、临时绿化等综合措施巩固治理成果,防止反复和反弹; 力争到2017年重点整治区域环境面貌得到明显好转,到2020年重点区域环境面貌根本改善。另外,大力发展绿色节能建筑,到2020年,完成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面积不低于1000万平方米。
围绕开放发展,要深化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设完善统一开放的建设市场,结合上海自贸区和浦东建筑业改革示范区建设,推行工程建设全过程建筑师负责制,探索推行工程安全技术审查的专业人士认可制度。
围绕共享发展,要完善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坚持“两大体系”(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三个为主”(以居住为主、以市民为主、以普通商品住房为主)、“四位一体”(廉租住房、共有产权保障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征收安置房住房),加快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进一步改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支持和满足合理住房需求。坚持“拆改留”并举,在城市更新中加快旧区改造和旧住房综合改造,改善老旧小区居住质量。加强住宅小区综合治理,进一步构建政府监管、市场主导、社会参与、居民自治四位一体和良性互动的住宅小区综合治理格局。
努力实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战略目标
市金融办主任 郑 杨
按照“五大发展理念”要求推进落实“十三五”规划,是我们开局之年面临的重要任务。“十三五”时期要进一步推进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十二五”期间,上海基本确立了以金融市场体系为核心的国内金融中心地位,初步形成了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2015年,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到1463万亿元,是2010年的3.5倍; 直接融资额9.2万亿元,是2010年的3.2倍。金融机构加快集聚。截至2015年末,在沪金融机构总数达1478家,比2010年末增加了429家。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等一批总部型、功能性机构落户上海。自贸区金融制度创新框架体系基本形成,自由贸易账户业务、人民币跨境使用等金融创新试点积极推进。股票“沪港通”、黄金国际板等顺利启动,熊猫债发行加速,金融开放领域进一步拓宽。
“十三五”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面临重要机遇,但同时应看到,国际金融中心的争夺日趋激烈,上海和国际成熟的金融中心城市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比如说:金融市场功能还不健全,金融开放程度不高,金融法治化水平有待提升等,这些都需要通过坚定不移地推进金融改革开放加以解决。
我们要聚焦重点,扎实推进“十三五”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各项工作。要实现在“十三五”时期基本建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基本要求是做到“五个坚持”:一是坚持以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为方向; 二是坚持以人民币产品市场建设为核心;三是坚持以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为突破口; 四是坚持以科创中心建设和“互联网+”为新动力; 五是坚持以服务“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为切入点。
我们结合国内外金融中心城市的发展,考虑了一些指标,例如:到2020年,上海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GDP 的比重保持在15%以上,力争达到17%左右; 上海金融市场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占全国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达到25%左右; 参与上海金融市场的境外投资者规模显著扩大; 金融发展环境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能力有效提高等。
围绕“十三五”的战略目标,我们要抓好六大举措。一是抓创新,加强自贸区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联动发展。二是扩功能,增强金融市场配置全球金融资源能力。三是强机构,增强金融创新活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四是促转型,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五是聚人才,建设国际金融人才高地。六是重环境,提升金融中心软实力和竞争力。这方面,我们正根据“金改40条”要求,制定 《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完善金融发展环境的实施细则》。
加快推动新一轮更高水平开放
市商务委主任 尚玉英
开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过去几年,特别是自贸试验区设立和扩区以来,上海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聚焦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创新成果,显著提升了上海对外开放水平,并为全国扩大开放深化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要坚持把开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实施新一轮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十三五”期间,上海将按照中央的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把开放作为城市的最大优势,以建设开放度最高的自贸试验区为载体,全力以赴补短板、提能级、强功能,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努力成为我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高地。
一、加快建立与国际贸易投资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补上制度建设的短板。当前,全球贸易投资规则体系正经历新一轮重构,核心是更高标准的贸易投资自由化。自贸试验区作为我国扩大开放的破冰船、深化改革的掘进机,应当率先对接这些新规则,进一步加大制度创新力度。投资管理制度创新重点是提高开放度、透明度,要以建立完善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为核心,探索建立开放透明的市场准入管理制度,释放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创业活力。贸易管理制度创新重点是提高便利度,要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2.0版建设,建设高度开放便利的特殊监管区域,提升口岸通关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二、积极推动引进来、走出去提质增效,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能级。要把引进来作为主动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形成以服务经济、总部经济、研发经济为升级动力的利用外资新格局。加快推进教育、文化、医疗、育幼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放开建筑设计、会计审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外资准入限制,提高上海服务业供给水平。鼓励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拓展贸易、结算等功能,向亚太总部、事业部全球总部升级。坚持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重点引进高技术、具有研发能力的先进制造业,鼓励外资研发中心升级为全球研发中心和开放式创新平台,带动上海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把对外投资作为主动布局全球价值链的关键举措,进一步形成以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为扩张动力的对外投资新格局。加快全球产业布局步伐,聚焦“一带一路”、装备制造和国际产能合作,构筑起辐射全球的供应链体系。鼓励支持企业通过收购拥有国际先进核心技术的企业、设立海外研发中心、与国外企业合作开展协同创新。
三、加快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做强开放条件下上海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资源的配置功能。探索实施国内贸易流通领域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建立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的长效机制,培育一批面向国际的千亿、万亿规模的世界级交易市场,推动部分大宗商品价格和指数成为重要的国际风向标。积极发展离岸贸易、转口贸易、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大力发展技术、文化、信息等高附加值服务贸易,着力建设国际消费城市和国际会展之都。加快完善贸易制度环境体系。以亚太示范电子口岸网络建设为重点,提高亚太区域贸易便利化和供应链互联互通水平,吸引有影响力的国际经贸组织和机构在沪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