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车抬手转向灯亮起,柔性电路可50次机洗“智能风衣”上海研制海外大卖上海产研院杨浦创新中心尝试“伙伴创业”,孵化企业245家完成成果转化432项
2015年12月13日 来源:解放日报 03版 记者 徐瑞哲 实习生 郑子愚
穿上智能风衣一抬手臂袖管亮灯。周培鑫 摄
■本报记者 徐瑞哲 实习生 郑子愚
从“双11”到“双12”,国人未必网购智能风衣。可在欧美购物节“黑色星期五”过后,国产智能风衣在亚马逊网站的销量就已突破万件。
穿上带有“车灯”的智能风衣骑车,转弯时只需抬下手臂,袖管便亮起“转向灯”,给前后车辆发出信号,保障骑行安全。衣服脏了,只需拔下电池,就能放进洗衣机里洗。沪上创业者开发的这款智能风衣,最近赴美国参加最具全球影响力的年度电子产品盛会——CES国际消费电子展,一举摘得创新奖。墙内开花墙外香,此番创业成功有何孵化逻辑?
伙伴式孵化模式提高效率
智能风衣的研发团队是名为“肩并肩”的电子科技有限公司,3名创业合伙人都是山东小伙子,88年、89年生人。去年,“肩并肩”入驻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杨浦智能化产品创新中心,智能风衣从研制到上市只用了一年。
“多亏了我们的老伙计。”创始人马锬说。这一年里,创新中心作为孵化器,成了马锬团队的“老伙计”,双方“肩并肩”创新创业。
去年,“肩并肩”尝试把抬手即亮灯的智能体感设备用在成衣上,可是电子器件无法清洗,硬硬的电线也影响穿戴舒适度。正当团队一筹莫展,一位工程师叩响公司大门。原来,这位工程师受聘于创新中心,他得到“召唤”,入驻公司一起攻关难题。“老伙计”为团队带来柔性电子线路技术,直接解决可洗涤与舒适度问题。而这项柔性电子线路专利,最终成了创新中心与“肩并肩”共享的知识产权。在伙伴式孵化模式下,企业与创新中心共同研发的专利,按双方实际参与度“五五开”或“三七开”。
共性技术平台解试制难题
智能体感设备上市前,电路必须接受逻辑分析仪的反复试制。对“肩并肩”这样的初创企业而言,价值30万元的设备让轻资产公司变得沉重起来,甚至很容易被斩断现金流。
两难之际,作为外援的“肩并肩”项目经理捎来好消息:创新中心免费为“小伙伴”提供试制实验室。这间实验室实质上是共性技术平台,容纳各种试制设备,造价超过500万元。试制中,团队发现一个小漏洞,中心工程师又“应召”登场,连夜修复电路。经改良,风衣电路性能正常,能扛下20公斤拉力和50次机洗。
为避免专利被抄袭,团队打算先在海外上市,每件销售150美元。当他们试图扩大生产规模时,却发现没有充裕的现金流。这时,创新中心孵化器通过优惠政策咨询,确认“肩并肩”属于大学生创业团队,帮助申请到上海大学生科创基金的20万元免息贷款。此外,创新中心还找来几位对可穿戴智能设备感兴趣的投资者,促成双方正式商洽。
“肩并肩”智能风衣在孵化中形成的专利,现已进入申请授权流程。在此基础上,背靠“技术伙伴”,加之海外大卖,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
孵化器可技术加资本投入
传统孵化平台对入驻的创业公司,有些仅提供先期免费或廉租性质的办公场地,有的给予创业导师和政策法规辅导,还有些则通过投融资入股企业。在业内人士看来,孵化器总体上正从收房租的“1.0房东”,到配套服务的“2.0保姆”,再到技术加资本投入的3.0版。
在创新中心,工程师甚至项目经理入驻创业企业并非个案。有时,创新产品就是新老技术“加一加”。大学生团队科研涉及面小、专业程度有限,上海产研院则有不少共性技术积累,能与对方碰出创新火花。这样一来,产学研转化效率得到提高,比传统模式节省3至6个月。
上海产研院杨浦智能化产品创新中心主任孔繁荣说,创新中心尝试“伙伴创业”以来,引进高端人才,与创业企业协同开发、联合攻关、知识产权共享,累计完成各类科技成果转化432项。其中,通过“加一加”实现了裸眼3D制作及显示技术、医疗互联网垂直搜索引擎等,弥补国内相关空白。截至目前,中心已孵化企业245家,其中49家企业完成天使轮投资、19家企业完成A轮融资、2家企业新三板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