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定位,“小雏菊”开遍浦东太阳能电子站牌从一项青涩技术走入上海公交实时信息发布行业标准
2015年2月24日 来源:文汇报 01版 记者 许琦敏
越来越多的浦东公交线路站牌上,亮起了一个个LED的小红灯,为等待中的乘客预告下一班车目前运行到了哪一站。小红灯的背后,是一套基于北斗导航定位和太阳能智能公交实时信息发布系统。
记者从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获悉,该系统已获国家发改委立项并进入启动实施阶段,2016年底,将有1.2万套北斗公交智能终端接入该系统。
发展3年多,从一项青涩技术,到不断成熟、深入,该系统的有关技术方案已被写入即将发布的“上海公共汽电车实时信息发布基本要求”行业标准中。引领它成长的,正是上海产研院“创新伙伴”的研发模式。
“小雏菊”受到居民欢迎
“给点阳光就开花”的小雏菊,很适合用来形容太阳能电子公交站牌:由于设备简单、耗电少,所以只需保持几小时光照,就可获得足够电力支撑一两周的运行——无需专线供电、方便远郊值守,颇受公交公司青睐;通过北斗导航定位系统,站牌可以精确显示出下一班公交车目前的位置,让候车人心里有数,又受到老百姓的喜欢。因此,这种导航定位“小雏菊”在浦东越开越多。
自2012年在杨浦1201路的第一条示范线路以来,“小雏菊”已悄然绽放在浦东公交100多条公交线路上。到1月20日,浦东连接轨交与居民小区的穿梭巴士线路中,有安装条件的已全部装上了这套智能交通设备,预报误差小于15秒。
“系统运营初期,只要站牌一出故障,我们立刻就会收到居民的报修电话。”上海产研院智能交通工程中心主任蔡雪松说,由于“小雏菊”减少了居民等班车的时间,因此特别受欢迎。曾有一个站牌,因太阳能板被树枝遮挡,难以获得足够光照,小区居民还自发联系环保工人,将碍事儿的枝叶修剪掉。
智能系统改变传统行业
“小雏菊”的技术“出身”,只是一篇早已发表却无人问津的论文,因其找到了合适的用途而绽放光彩。不过,从实验室走向街头,“小雏菊”要克服的最大非技术难题,是如何改变公交行业固有的运营习惯,使之成为智能公交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好在上海产研院就是以整合产业技术各方力量为长项,将创新一棒棒传递下去,直至推向市场。通过产研院“创新伙伴计划”,浦东公交总公司及其下属站牌公司、维护公司,以及高校、企业,携手为“小雏菊”破解产业化难题。
蔡雪松说,技术问题容易解决,但要把车载终端做得让司机乐于使用、把太阳能站牌做得方便工人维护,却着实花费心思。他们特意开发了手机App,维护人员不用巡视,只需根据手机发出的报警信号,前去现场排除故障即可。“传统公交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尽量降低额外工作量的新业务,才能让工作人员易于接受。”
最近浦东公交总公司已与上海产研院智能交通工程中心签订了5年合同,向其购买服务,并将其纳入公司智能交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在研讨上海公交系统实时信息发布的行业规范时,也请该团队一起参与制定。
传统行业一旦找到合适的信息化切入点,发展往往势如破竹。在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期间,上海产研院成立了卫星导航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又将终端拓展到物流行业——从运货卡车到快递电瓶车、摩托车,都将安装上北斗终端,方便跟踪管理。蔡雪松介绍,3年来,中心除了不断完善系统外,还开发出了4个系列十几种智能交通产品,如车辆调度触摸一体屏、基于灯联网的智慧商圈解决方案、可以求救报警的智能安全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