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经理人”连接产与研上海产研院打造对接平台,破解科技创新“短板”

发布日期:2014-12-23
2014年11月29日         来源:文汇报          记者  沈湫莎
  在我国,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之间有一堵厚厚的墙,提倡产学研合作,就是试图“拆墙”。记者从昨天举行的2014上海市产研工作推进大会上了解到,在上海市科技党委和市科委的指导下,以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依托,一支由技术经理组成的“产研对接平台”已开始运转。昨天,由技术经理成功“配对”的5个项目正式签约。
  全程跟踪,精确把握方向
  当核工业第八研究所(下称“核八所”)向社会企业打开院所大门,提供技术支持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鲜有企业上门“取经”,政府也曾牵线为其推荐过两家企业,但合作都没能持续下去。
  据核八所所长周文彬介绍,合作未成功既有对接企业匹配度不高的原因,也有在后续合作中由于利益诉求不同产生了摩擦的因素,这在产研合作时非常常见,由于缺乏第三方的协调机构,出现矛盾后便很难持续合作下去。
  上海产研院产业推进部熊义华说,这次核八所与盛利维尔公司的签约项目,是经理人团队共同筛选、配对的结果,而在双方合作过程始末,都有至少一位技术经理全程“盯梢”,他将用专业眼光评审这项技术对接的可行性,实时调整项目方向,并协调院所与企业间的矛盾。
  协调斡旋,当好中间人
  让产研合作失败的因素中,双方互不信任、互相防范是重要原因:科研院所担心企业将产业化收入实盈报亏,使成果转化收益得不到保证;企业则担心科研院所搞不出其想要的技术成果,投入的资金“打水漂”,或“留一手”,形成“人为”的二次开发成本。
  “其实这是企业和科研院所追求的目标不同造成的。”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钮晓鸣说。科研院所的利益导向是出论文,而企业是赚钱,双方价值观不统一,这就让合作很难进行下去。然而,如果有一个权威、公正的“第三方”,充当对接产研的“支付宝”,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信任度就会有效提升。
  代表第三方机构的技术经理人的出现,充当了双方“粘合剂”的角色,熊义华表示,发展产业对接平台需要坚持第三方原则。
  既懂市场,又懂资本
  如果说产研对接平台比作对接产研的“支付宝”,那么技术经理就是这个平台的操盘手。操盘手的眼光有多重要?熊义华说:“对项目的市场前景评估到位,市场化就成功了一半。”
  在连接产与研中,技术经理人不可缺少,已经越来越成为共识。然而,建这样一支团队并不容易。熊义华指出,技术经理既要对技术前景有一个比较专业的评估,又要能找到适合与科研院所对接的企业,更要能均衡双方利益,站在公正的立场上为合作双方提意见。而在众多需要掌握的技能中,对技术前景的把握最为重要。
  敲定核八所与盛利维尔合作可能只需要几个小时,但前期对两者的匹配度调查非得精益求精不可,熊义华表示,除了技术专家外,他还会邀请上市企业老总、投资商等一起评审该项目,为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定方向,整个过程可能长达几个月。
  据钮晓鸣透露,产研对接平台正在组建第一批有技术背景、懂市场、会管理的技术经理队伍,这支队伍将成为破解科技创新过程中产业化“短板”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