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卖产品的时代已经过去 中国工业转型六年见分晓专家学者在浦江创新论坛先进制造分论坛上指出
2014年10月27日 来源:文汇报 头版 记者 沈湫莎
若干年后,“购买”这个词的含义或许会发生变化: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可以直接拿走,使用一段时间后,你会收到一些账单,上面写明了你使用产品后节约的时间、获得的舒适感等,你得为此付费;如果商品出现问题,制造商将很乐意为你维修并收取一定的费用。昨天,在由上海产研院承办的浦江创新论坛-先进制造产业论坛上,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讲座教授李杰为大家描绘了这样一幅未来的场景,并由此提醒中国的工业制造者们尽快转型,提升自己的服务能力。
服务创造的价值将超越产品
李杰用“煎蛋”来阐释未来制造中产品和服务的关系——产品是“蛋黄”,品牌、服务等创造的价值是“蛋白”。
德国是世界上最擅长做“蛋黄”的国家,但从2006年-2011年的5年间,德国的制造业收入并没有增长。德国人分析出了原因:因为产品只能卖一次,甚至由于质量太好,产品一旦卖出,再次购买同类产品就会遥遥无期。而美国则走出了一条“蛋黄+蛋白”的模式:在GE飞机引擎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价值创造中,物理产品销售只占30%;引擎的保养、维修则占了总收入的70%!
中国工程院院士郭重庆认为,愈来愈多产品的核心价值已不是产品本身,互联网公司卖手机、电视机往往不是在出售环节上获利,而是把为客户创造有价值的服务当作首要目标,并在后续的服务中获得盈利,有些行业为了卖“蛋白”,甚至可以送“蛋黄”。
大规模个性化生产成为可能
尽管今天人们生活中智能手机已经普及,网络社交、电子商务、互联网娱乐、在线教育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在工业领域仍是死气沉沉。郭重庆认为,这与制造商仍在坚持以自我为中心、以产品为中心、以技术为中心的制造文化不无关系。
以德国人的定义来看,工业已经走过蒸汽时代、流水线生产、自动化生产3个版本,制造业登上了人类工业化登峰造极的核心, 大规模批量化生产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物质生存条件,然而在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4.0版本中,大规模个性化生产成为可能。
大数据时代,作者维克多•舍恩伯格用即将上市的苹果手表举例说,每个人都能像玩游戏一样定制他们所中意的手表属性,形成几千种配置,流水线能够自动识别这种配置,表现在生产上就是刚给手表喷着蓝漆的喷头,下一个喷着的就是红色。
庞大人口催生巨大服务市场
当下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和德国的工业4.0正如火如荼,世界各国都在布局工业的未来。历经20年发展,中国已然是世界工厂,然而在李杰看来,中国大多数工厂还处于劳动密集的“规模化流水线”的工业2.0,尚未踏入大规模自动化的工业3.0,以这样的工业基础妄谈工业4.0,可行吗?
“2020年是关键。”李杰说,就国际上常用的钱纳里工业化阶段划分的实证研究,根据人均GDP、就业结构以及产业结构这三项指标,2020年中国将基本实现工业化,如果中国不能按时完成产业升级,又将进入新一轮赶超、抄袭时期的循环。
大数据时代,中国最大的优势是拥有全球最大的机器、设备市场,也拥有世界最多的人口,人与机器交互、机器之间交互产生的海量数据,肯定是世界之最,“能否破解这些大数据背后的秘密,就是中国能否在新一轮制造革命中赢得竞争力的关键。”李杰说。
另一个机会是基于人口产生的服务需求。郭重庆指出,在产品与服务融合的大趋势下,核心技术不再是成败的全部,中国庞大的人口将催生巨大的服务市场,工业互联网是中国工业升级转型的抓手,变卖产品为卖服务能够把握这一新兴市场。“不过,要抓住这次变革的机会,中国官员、学界和企业界还需更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