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实现能源改革目标:不积跬步难以致千里

发布日期:2013-11-11

“放开对进口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的限制。政府有关部门不再直接规定成品油价格,改为在石油价格出现较大幅度波动时采取临时性干预措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起草的“383”改革方案中涉及到能源改革的条款引发了能源市场的关注。从方案中涉及能源改革的条款中看,此改革方案直指能源多个领域的市场化。近日,中国石油大学油气产业中心主任董秀成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383”改革方案中提到的能源改革条款是今后的改革的大趋势和主要方向,但短时间内难以一步到位,完全市场化的条件成熟还有待时日。

能源价改期待多市场主体参与竞争

“政府有关部门不再直接规定成品油价格,改为在石油价格出现较大幅度波动时采取临时性干预措施。”这样的价格形成机制是否过于理想化?董秀成认为:“今年3月份的成品油的定价机制改革可以说已经在往这个方向靠了,而且显然今后就是要往这个方向改。”

今年3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主要内容:一是将成品油调价周期由22个工作日缩短至10个工作日;二是取消挂靠国际市场油种平均价格波动4%的调价幅度限制;三是适当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挂靠的国际市场原油品种。

中石油海外勘探开发公司相关人士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定价机制改良后,进口企业的压力明显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由于油价调整不及时导致炼油板块巨亏的现象。

尽管新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外界仍期待在本次三中全会上实现成品油价格的彻底市场化。但在目前的条件下,把价格完全放开,那么油价就只能由垄断企业“喊价”。

正是因为如此,此次“383”方案将“放开对进口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的限制”与放开定价放在了同一条款里。“把定价放开的重要条件就是有多个市场主体能够参与竞争,供大于求时价格走低,供不应求时价格走高,由供需决定价格,国家在价格波动剧烈的时候进行干预。这个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后改革的趋势。”董秀成说。

管网建设仍有待提速

今年以来,关于拆分中石油管网业务的讨论早在“383”方案出炉之前就已经开始。1998年两大石油公司重组时,管道业务是否应该划入石油公司就广受争议。中国石油大学能源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震此前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管道建设的投资规模巨大,回报期较长,最终国家还是把管道业务归到了积极性较高,且有能力承担风险的石油公司。

时隔15年,管道业务的拆分如果再次进入改革议程,其方向究竟如何?董秀成表示:“拆分管道目前来看时机并不成熟。管道独立的首要条件是管网建设必须非常成熟,全国能够形成大规模的管网。但是现在我们的管网基本还是点对点的,主要解决两大石油公司的油气运输问题。如果没有像电网那样的四通八达的输送网络,独立管网没有太大的意义。”

至于“383”方案中提到的“组建若干家油气管网公司,并建立对油气管网的政府监管制度”,董秀成认为,这指的是管道运输的“代输”模式,即下游用户将有机会越过管道运营公司,直接与上游气源供应商谈判确定气源供应价格。管道运营公司在以“无歧视”原则运输天然气的同时,只向用户收取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的管输费。

这种模式目前已有先例。对于去年动工的新粤浙管道工程,有关主管部门就明确表示,该管道的建设已准备向沿线的社会资本进行招标,建成之后管道的输气能力将大于修建方中石化的需求量,多出来的部分则用于“代输”服务。

明确大用户直购电试点的对象和补偿机制

与拆分管网业务相同,大用户直购电试点今年也多次出现在国家审批权下放和鼓励产业发展的政策当中。所谓大用户直购电工作,是指电厂和终端购电大用户之间通过直接交易的形式协定购电量和购电价格,然后委托电网企业将协议电量由发电企业输配终端购电大用户,并另支付电网企业所承担的输配服务。

从2010年开始,就有多个省份开始了直购电试点工作。山西省今年8月正式印发了《山西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实施意见(试行)》,将大范围推行大用户直购电交易。按照山西省的规划,山西省内现运行的单机容量30万千瓦及以上省调公用火力发电企业将与用电企业直接交易,定价不再通过电网公司。

“在试点中,我们发现的问题是,地方政府对于谁是大用户这个问题不明确,由于大用户直购电的价格一般要低于工商业用户的销售电价,所以这个试点基本上作为政府对于当地企业的扶持手段,而什么样的企业需要靠降低电价来扶持呢,当然是耗电量大的企业,如钢铁、铝业等。”这是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助理张粒子在针对大用户直购试点问题上提出的观点。

针对这个问题,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了曾经参与电力体制改革的国家能源局相关人士。该人士认为,大用户直购电试点的审批虽然已经下放,但是并不意味着管理部门对这项工作失去了监督和约束的能力。此次三中全会虽然可能只是为今后的电改工作明确一定的方向,但相关部门会根据这个方向落实具体的细则,比如说制定大用户直购电的准入门槛和电网丧失优质客户之后的补偿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