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由网间结算费调整说起:监管转型 移动嬗变

发布日期:2013-10-30

近日多家媒体报道,工业和信息化部正考虑调整三大电信运营商之间的移动语音网间结算费,根据电信研究院起草的《关于统筹移动网间结算与市场竞争格局优化调整政策研究》的报告,中国移动电话主叫方向被叫方支付网间结算费,由原来的统一费率0.06元/分钟,调整为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向中国移动减半结算费为0.03元/分钟,而中国移动向对方支付的结算费则维持不变。

缘起失衡

平衡市场格局。每一项重大电信监管政策的出台,都有着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动因,特别是历次电信改革,都是为了打造一个均衡有效的市场竞争格局,从1994年成立联通引入竞争,到1998年邮电分营政企分开,再到2000年剥离移动打破垄断,可以说这一系列改革都比较成功和有效。然而之后2002年电信南北分拆,2008年联通网通合并,却都没能达到改革的预期和目的,也直接造成了今天市场格局失衡的状况。截至今年8月,中国移动仍占有行业收入和利润的50%和80%以上,在移动通信领域更是处于不可撼动地位。面对中国移动一家独大的局面,在没有进行新一轮电信改革重组的情况下,电信监管部门现行的不对称管制政策似乎收效甚微,于是便引发了这场网间结算费调整的争论。

全业务的代价。按照3家运营商近几年的发展趋势,中国移动的市场份额是在持续下降的,3年来的收入和利润份额均下降5个百分点左右,其中移动通信业务市场份额已降至70%,增量份额基本接近1/3,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则凭借3G利器和固网、互联网的雄厚基础保持了强劲增长,整个市场格局已经在朝着均衡方向发展。然而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由于移动在TD-SCDMA终端上发力,使原本有利于电信、联通的3G市场开始快速倒向移动,今年前3季度,在TD终端款数和出货量大幅提高的双重刺激下,新增TD用户数占比新增3G用户数高达60.5%(8157.4万/ 13479.4万),TD-SCDMA已经从三分天下有其一扩张到三分天下有其二。同时,随着信息消费和“宽带中国”战略等国家政策的出台,移动全业务呼声日高,况且686号文件已名存实亡,很多省移动公司早已全面发展宽带业务,大大削弱了当地电信或联通在固定宽带业务和手机捆绑业务方面的优势,再加上移动已在4G发展上占得先机,带给电信联通未来发展以空前压力,也令电信监管部门处于比较纠结的困境。解除686号文件,允许移动全面经营固网业务,并率先发放移动已经大规模建设的TD-LTE制式的4G牌照,均是利好移动的监管政策,所以此次网间结算费调整也被认为是这些政策环境的交换条件。

为了4G建设。由于我国3G牌照的发放时间较晚,建设和运营周期较短,3家运营商的3G网络目前还都处于持续投资建设时期,更谈不上投资回报和良性发展,目前全国3G用户渗透率仅为30%,每月仍有上千万用户从2G向3G迁移。随着4G技术成熟、移动互联网大数据需求和信息消费持续拉动,国务院决定今年年底前发放4G牌照,这将使运营商面临CAPEX(资本性支出)大幅增加、已有网络利用率下降、投资回报周期拉长等问题。率先在4G抢跑的移动,由于资金储备充足,TD-SCDMA先天不足,发展TD-LTE的积极性高涨,预计明年年底4G基站建设和覆盖区域就可接近3G水平;而电信和联通则一向在资金方面捉襟见肘,本身包袱重、盈利弱,3G业务刚有起色,又要挤出资金投资4G,实在有些力不从心。当年发放3G牌照前,几部委采用行政手段从移动划拨500亿元资金用于中国电信购买中国联通的CDMA网,确保了电信改革重组和3G网络建设顺利进行,然而今天再直接从强势企业划转资金给弱势企业,有悖市场经济规律,也有失电信监管的公允。

效果有限

调整不是加减法。按照电信研究院《报告》中的调整方案测算,中国移动每年将减少收入和利润超过120亿元,盈利下降10%,电信和联通则可分别增加盈利20%和35%。然而这种静态的测算调整并不能准确反映市场变化,全行业整体的收入和利润水平必将受到各公司经营策略、资费调整、投资计划、管理水平等动态影响。结算收入的此消彼长,一方面使得移动不得不调整市场经营策略,尤其是资费策略,继续引导全行业移动语音价格的下降趋势,目前语音资费已不足0.1元/分钟,再加上MOU的不断降低,从而收窄行业收入增幅;另一方面电信、联通的结算收入增加以后,并不会全部充作利润,相反会拿出其中绝大部分用于投资和运营支出,全行业的利润水平恐怕会有大幅下降。此外,随着OTT等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冲击,移动语音的发展周期和前景堪忧,语音通话时长的日渐式微,必然会导致网间结算收入的波动。

恶性竞争会重演。不对称的结算价格将直接体现到各运营商资费水平的调整,高结算方(移动)会千方百计将话务量留在本网,最常使用的方法便是网内网外差别定价(VPN业务),目前全国有近半的移动用户被纳入形形色色的V网,如果结算政策调整,则意味着将有更多的移动用户进入V网,以有效应对网外结算带来的影响, 2012年浙江移动应对浙江联通随意打就是一个例子;低结算方(电信、联通),特别是其基层企业,一方面会因低结算价而不断降低语音业务价值,引发新一轮价格战,另一方面又会钻政策的空子,违规勾连渠道,利用移动的卡号拨打本网套利;三方还可能会因为结算利益问题,使得大进大出、养卡养号、互联互通、用户权益等方面的恶性竞争卷土重来,严重影响行业健康发展和通信企业形象,也会增加电信监管的难度。

竞争格局难改变。电信监管部门寄希望于通过调整网间结算费的方式来调控各企业的收入和利润份额,从而达到优化整个竞争格局的目的。然而监管政策的效果往往具有滞后性和局限性,一是移动多年的高速增长所积累的网络、用户、资金、管理等优势,使其可以保持相当强的惯性增长,这就大大抵消了不对称管制带来的影响,如3G牌照发放后本应出现市场份额的变化拐点,迟滞3年以后才有所显现,却又因为移动在TD-SCDMA上的发力而收效甚微。二是电信企业受国资委的考核,业绩不可能出现大幅度波动,即使中国移动收入下降,也会想方设法把利润指标补齐,如去年国资委就要求移动增加100亿元利润指标以弥补央企整体利润缺口;电信、联通收入有所增长,同样也要细水长流,不会一下子把利润空间全部释放。因此短期内3家运营商的收入份额可能会有此消彼长的变化,但利润份额并不会相应变动,再考虑用户份额、OTT分流、业务发展趋势等因素,很难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竞争格局。

监管转型

理念顺应发展。电信监管体制创立发展十多年来,走过了一条创建摸索、转型调整、中立公正、开放多元的不平凡道路,积累和储备了一系列监管政策与手段。随着新技术、新业务不断推陈出新,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给传统电信业带来的巨大冲击,迫使行业监管者的理念也不得不与时俱进。然而电信监管机构设置先天不足,监管队伍缺乏合理流动,再加上法律法规过时和政策手段单一,使管理思维大多仍停留在语音时代,管理对象是再熟悉不过的三大运营商,管理手段仍然习惯于行政干预等等。全球电信业正呈现出ICT变革不断推动网络和终端升级、互联网快速向产业链上下延伸、移动语音被移动数据加速替代、电信企业转型迫切但还在探索等特点,与之相应的电信监管政策也应当不断优化和调整,包括监管范围、监管对象、监管策略、监管手段,逐步完善监管制度、流程、模式和体系,尽量避免政策滞后、一事一议。

审慎支配价格。我国电信业的市场化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正是历任监管者对生产要素价格管制采取了比较开放超前的态度,实现了资源价格、资费价格、结算价格的政策合理引导和市场优化配置。当然生产要素价格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监管调控手段,用以保障公平竞争、普遍服务、用户权益等等。随着光纤宽带普及和4G时代的到来,传统语音业务将逐步被互联网数据业务所替代,以欧美国家为例,4G业务大多以数据流量为标准设定,其中包含了不限量的语音短信业务,MOU(平均每月每户通话时长)也被DOU(平均每月每户数据流量)取代,相信这种全新的资费计量模式不久便会被国内运营商引入和采用,届时若再以移动语音的网间结算费为调控手段显然不够科学。电信用户的资费价格已基本由市场无形的手来左右,网间结算价格也应遵循公平公正的监管原则和企业间的契约机制,实行政府指导下的市场调节机制,在保障必要的互联互通和用户权益时,可考虑不对等结算或互不结算。目前监管部门最应支配的就是码号资源、频率资源、互联网资源等要素价格,这些资源类价格目前收费低廉,可以适当提高标准,尤其做些差别定价,比如根据市场行情,139号段价值应当数倍于普通号段,依次是18、13、15、14等号段;同样800/900M频率价值也应数倍于其他高频段频率。另外,如果相关部委能够达成一致,三大运营商上缴国库的5%利润分红,再加上部分电信资源收费,都可注入电信联通充作资本金,或将来资助民营企业参与电信竞争,以达到扶弱抑强的目的。

政策开放多元。十多年电信监管机构的不断更迭和监管者的行业背景淡化,监管重心也从公平、公正、有效、有序的行业内调控,逐步过渡到开放、中立、包容、多元的全方位管理。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和日趋复杂的产业态势,监管部门的政策手段也应该更加开放多元,以提升和完善监管能力。一是在做好原有监管范围工作的基础上,高度关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对传统电信业带来的影响,根据业务创新趋变、产业跨界融合,及时延伸管理内涵和转变管理模式。二是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姿态推进改革、引入竞争是永恒不变的主题,也贯穿于我国电信业的大繁荣、大发展,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基础电信运营领域的扶持力度应更大一些,同时还要进一步弱化行业色彩,消除部门壁垒,充分利用和发挥全社会的信息化资源与应用。三是加大业内企业间的网络业务互通开放,如携号转网、异网漫游、WiFi互认证、网络共建共享、平台和内容业务的互通等等。新疆、西藏等边远地区地广人稀,三大运营商应当统筹资源,合力发展。

移动嬗变

我的利润我做主。中国移动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也保持了利润水平的高位运行,不但常常受到国资部门、监管部门、资本市场、竞争对手和全社会的关注和质疑,而且也给企业自身套上了一个沉重的枷锁,利润只增不减,KPI层层加码,不但失去了很多储备资源、积蓄力量的机会,还给广大干部员工带来较大的工作压力和不断降低的待遇。此外,移动也未能利用上一次电信重组和3G牌照发放的契机,将高额利润消化,反而是电信、联通利用改革将利润大幅减半甚至亏损,更加凸显了移动的一家独大。作为央企的排头兵、运营商的优等生,移动往往受累于这些模范榜样而骑虎难下,就连自己的利润多少都难以做主。不管此次监管部门对移动语音网间结算调整是否成谶,移动都应当认真而积极地面对,如果属实就坦然面对,并可充分利用这次机会给业绩减减负,给自己松松绑;如果没有实行,还要关注监管方面其他不对称政策措施的出台,也要把握好、利用好。

筑墙挖洞广积粮。随着OTT对传统电信业务的冲击加剧,产业价值加速向移动互联网转移,全球电信运营商的转型步伐加快,要么以流量经营为核心打造智能管道,这需要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和提升网络利用效率;要么打造可与OTT竞争的业务和服务,这更需要提高对网络的全面掌控能力。然而面对全业务和移动互联网的竞争,长期习惯了单一业务的移动却有些力不从心,不但3G网、互联网、城域网、接入网与电信联通差距较大,就连营业厅、局房、管道、站址等配套的运营生产设施也明显不足,尤其很多土建设施长期租赁,近年受到过热的房地产市场制约。与其留着丰厚的资金利润受人诟病或闲置贬值,还不如多做些网络和土建方面的基础设施积累,现在是该到放水养鱼的时候了,不为业绩所累,不为竞争所惧,以全局的观念和超前的视野去对待当前和长远的发展与改革。

从冬天突出重围。相比竞争对手被屡次拆分重组,移动是幸运的,但也缺少了改革的磨砺与成长的艰辛,如今面对OTT的冲击和替代,通信业的冬天似乎就要来了,移动的冬天仿佛来得更早、更寒冷。由于基础规模大、竞争对手崛起和市场需求饱和,业绩增长乏力;机构繁杂、效率低下的大企业病突出,严重影响着改革创新和战略转型;腐败案件再起涟漪,不断牵扯企业精力和打击员工信心。借用《华为的冬天》里的警言,“没有预见,没有预防,就会冻死”,“谁有棉衣,谁就能活下来”,移动要想从冬日的漫长和严寒中突出重围,就应该常怀忧患之思,常备过冬之需,正视自己的成绩和过去,既不能居功膨胀,又不能意志消沉;关注监管政策和竞争环境,学会在夹缝中生存、在逆境中发展;增强改革创新的信心和决心,实现战略的有效落地和执行。当然如同我们国家和社会改革的艰巨与复杂,移动企业的改革也充满着风险和未知,尤其身逢行业的颠覆性革新,要想不犯颠覆性错误,考验着每一个移动人,一方面要精心设计、稳妥推进,避免或少走弯路;另一方面要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改革不停顿、不止步、不动摇,更不能走回头路。公司好,企业好,大家就都会好,毕竟熬过冬天,春天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