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积极探索服务产业和应用技术研发的新模式与用户一起创新

发布日期:2013-02-19

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昨天与中国联通邯郸分公司等签约,计划于未来三年内,在邯郸市建成综合交通信息系统,并推广上海研发的太阳能智能公交站牌。
  
  由产研院领衔研发的太阳能电子站牌目前在技术上已成熟,但要进一步在上海推广,还缺商业模式(详见文汇报1月12日报道《“小雏菊”遍地开还需各方给力》)。如今,它率先在河北邯郸寻找到了“遍地开”的商业模式。这也是上海产研院积极探索应用技术如何通过“非技术创新”,打开市场空间的一种尝试。
  
  上海为探索贯通“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创新链,于去年8月成立了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半年来,定位于应用技术研发的产研院不断探寻一个问题的答案:如何找到市场需要的技术?如今这个问题有了初步答案:与用户一起创新。
  
  共同研发,瞄准未来技术与市场
  
  太阳能公交电子站牌,是当初尚在筹建中的产研院所作的首批尝试项目。将若干成熟技术通过集成创新,再绕开涉及诸多行政审批、利益分割的各种“非技术难题”,它以低成本、深受百姓欢迎的形象,在一年多里,先后出现在了上海5条公交线路上。
  
  正当产研院为电子站牌的大范围推广寻找合适的商业模式时,河北邯郸主动递来了合作的橄榄枝。邯郸市“政府总体管理,个人承包线路”的交通运作模式,正适合采用太阳能电子站牌及其背后的智能交通集群调度平台,来提升服务质量,承包商也因可吸引更多客流而愿意承担费用。
  
  产研院科技处副处长吴俊伟告诉记者,太阳能电子站牌在一年多的实践中,不断根据用户需求改进,才有今天。尽管同一个产品或技术,走向不同市场,其商业模式也许会不尽相同,但这个未来的市场目前已朦胧展现在产研院面前。
  
  最近,一个LED车灯的“创新伙伴计划”在产研院启动。这是产研院尝试的又一种新的合作模式。目前参与这个计划的6家科研机构和企业都参与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他们的目标是共同攻入一个未来的市场:将LED用上汽车大灯。
  
  华东师大纳光电集成与先进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孙卓教授是“伙伴”之一。他告诉记者,LED灯光柔和、节能高效,在汽车上的应用很多,但一直无法“上岗”大灯,关键在于散热问题无法解决。汽车大灯位于发动机前方,正对着“热源”,要让它胜任汽车大灯这一岗位,必须从整体设计入手,热设计、材料、加工,乃至封装等每个环节都需紧密配合。
  
  “目前不少国外汽车配件厂都在争抢这块未来的‘蛋糕’。”主管这一项目的产研院副院长石谦说,他们希望这块“蛋糕”能由中国人来做。产研院将承担一部分的研发投入,降低企业的风险。除了未来的市场收益外,“创新伙伴”的研发模式是产研院更看重的隐性收益。
  
  将企业需求“梳理”成技术参数
  
  为何企业经常不买教授的账?实验室和生产线之间“鸡同鸭讲”是主要原因:教授追求论文漂亮、单项指标卓越,而企业就希望解决碰到的实际问题。再深入一层,其实是我国企业将生产中的问题转化成实验室问题的能力不足。
  
  产研院首席专家、上海大学施利毅教授对此有切身体会。在与世界光学镜片巨头——法国伊视路公司近10年的合作中,留给他印象最深的是,跨国公司非常善于将对新产品、新技术的需求,转换成一系列技术参数,比如硬度、折光率等等,而不是模糊的“材料再硬一些”、“片子再透一些”。
  
  产研院院长钮晓鸣认为,帮助企业完成这道“梳理”或“翻译”工作,将会是产研院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现在很多企业,尤其与民生直接相关的企业,需要对技术需求进行梳理,通过集成创新对产品设计、工艺流程和装备等进行改造,就能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只要能帮他们迈过这道坎,创新需求就会大量释放。为此,产研院将与沪上轻工行业合作,启动下一个“创新伙伴计划”。
  
  迄今,产研院在另一个特殊领域——转化医学中,已找到了一些与用户需求匹配的支撑模式。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中心、上海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在进入产研院后,除了攀登科学高峰外,还多了一个目标:利用高技术、高水平的技术平台,支撑与临床结合的医学研究。两家机构与上海多家三甲医院合作,为临床寻找病因、新的诊断指标,做了大量工作。
  
  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彭志海告诉记者,通过与两家机构的合作,临床上筛选到了好几个基因多态性的指标,能帮助医生在器官移植手术后,科学制定免疫治疗的方案。在这些指标的帮助下,不同病人使用免疫抑制剂的用药量相差可达5-10倍,这将在相当程度上减轻病人痛苦和医疗负担。
  
  为企业跨出“最后半步”做高参
  
  提起上海产研院,上海建材集团总裁邱平说:“我们太需要这个‘高参’了!”
  
  建材集团对产研院为何如此热情?因为产研院帮它解决了一个大项目的“最后半步”。两年前,上海建材集团承接下了国家发改委十五个生态文明项目之一——建一座“绿色垃圾焚烧炉”。通过1700℃的高温焚烧,它能把难以处理的污泥变成水泥,而且处理过程几乎不产生二恶英。他们已在金山区建成了一个小型水泥厂,接下来准备投资近19亿元,在白龙港建2条日产4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的大型示范基地。
  
  不过,技术由小放大,建材集团总感觉哪里“差了口气”,但自己又难以请教到对路的专家,而这半步若跨不好,就可能砸招牌、丢市场。在此当口,刚成立不久的产研院出面,帮建材集团召集了一次技术研讨会,请来了国内外该领域应用技术的顶级专家,齐来“会诊”项目,而这种“会诊”将伴随项目整个“生命周期”。
  
  “完成了这次‘提升’,我们对明年示范项目更有信心了。”邱平告诉记者,最近该集团与产研院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今年,该集团准备拿出位于宝山的园区,与产研院对接,研发新技术。此外,还准备拿出位于徐汇滨江的5万平方米写字楼,与产研院及世界500强企业共同开发新材料。
  
  为企业当参谋,也是产研院的定位之一。石谦告诉记者,“企业重视生产与市场,而产研院作为一个公益性研发机构,能更多关注行业动态,汇集专家资源,为企业创新当参谋。”未来,产研院还将通过发挥沪上各类应用技术科研院所的力量,关注行业的共性技术研发,引领产业升级。(记者 许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