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创新集群培育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经验及其启示
韩国近些年来的创新实力引人瞩目,文化和创意输出所引发的“韩流”威力更是让人不敢小觑。据美国康奈尔大学、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日联合发布的《2014 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韩国创新能力排名第16 位,中国在第29 位。在日本“森纪念财团”和韩国首尔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12年全球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数》(Global Power CityIndex 2012, GPCI 2012)当中,首尔位列第6 位,上海位列第14 位。在韩国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创新集群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韩国创新集群培育的经验,对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有一定的启发。
1. 韩国创新集群发展概况
韩国首都圈创新集群范围覆盖了首尔市、京畿道、仁川市三个地区,占全国人口50.4%,占全国GDP41%, 创新型企业数占全国56.6%。首尔以软件和生物产业为特色,京畿道以高端制造业为主。在首尔形成了九老数字产业园区、上岩数字多媒体园区、洪陵研究园区等三个创新集群,在京畿道有光桥科技谷、板桥科技谷、鞍山科技谷等三个创新集群,在仁川有仁川科技园。位于韩国中西部的第五大城市——大田市,集聚了大约70 家领先的研究所、近800 个高科技企业,是韩国的科技中心,也被称为韩国的“硅谷”。大田市也形成了两个著名的创新集群,一个是大德研发特区(Daedeok Innopolis),另一个是国际科学和商务带(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Business Belt) 。大德研发特区是从1973 年开发的,在2013 年进入二期发展阶段;现在大德研发特区的建设模型已经扩散到了韩国全国,比如釜山、光州都在想办法引进大德的建设和管理模式。国际科学和商务带在2011 年才开始启动建设,政府计划在该区域内建设基础科学研究院总部,设置重离子加速器等大型试验设施,分7 年时间,共投入约45 亿美元的巨资来建设超大型科学商务带,用于构筑基础研究环境、营造重点研发地区及建立科学基础商务环境等三大领域。
韩国的创新集群成长很快,以首尔历史悠久的九老数字产业园为例,最开始是以以制造和贩卖假发、服装、箱包等低端制造业为主,后来转变为城市型、风险投资企业和IT 为中心的技术园区,2012 年企业数为11497 家,比2008 年增加了33.6%;生产总值为13.8 兆韩元(约12.86 亿美元),比2008 年增长了146.4%,出口额也增长了102.8%。
2. 值得关注的韩国创新集群发展经验
从韩国这几个比较成规模的创新集群发展历史来看,结合上海创新集群和创新型城市建设,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2.1 创新集群可以自发产生,也可以由政府主导来建设。美国硅谷可能是自发形成的成分多一些,但韩国的大部分创新集群都是在政府的“积极干预主义”下形成的。如九老数字产业园区,从以制造和贩卖假发、服装、箱包等低端制造业为主,到转变为IT 产业中心,上岩数字多媒体园区甚至以前是一个垃圾填埋场,现在转变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都是政府有计划而为之的结果。
2.2 创新集群的成长和发展根植于本地区已有的产业潜在能力。创新集群不只是需要先进技术,还要看政府能否结合地方资源禀赋,挖掘产业潜力,并持之以恒推进下去,要选择与地区创新集群相配合的项目企划、管理和评价。为了成功地培育一个创新园区,除了科技人才,还需要非常了解商业运营模型的人才,把他们组织起来为创新集群服务是非常重要的。
2.3 创新集群推进过程中,高一级政府和低一级政府的定位和分工非常重要。从韩国创新集群成长的经验来看,在构建基础设施、园区建设用地规划、吸引产学研各方入驻等,是中央政府要做的事情。产学研各方入驻之后,在激活创新网络、园区市场营销等方面,地方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2.4 充分发挥集群内专业管理机构的职能。韩国认为,政府建设好园区的基础设施和总体规划之后,就应该把园区交给专业机构来管理。专业机构的职责主要是:统计和搜集园区发展情况和信息,从政策目标制定到项目执行再到项目评价的政策全过程中收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和附近居民的意见,引导地区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激发产学研合作网络,选择本地区创新集群亟需的项目并进行适当的管理和评价,但很重要的一点是管理机构不直接负责技术创新项目,这样可以回避利益关联问题。
2.5 城市是重要的创新基地,要处理好劳动力流向与创新集群所在地的关系。从韩国首都圈创新集群的发展经验看,过去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区位由产业选择后,劳动力自然会流向该区域,可以说是“以群引才”。但现在的创新集群的情况恰恰相反,区位由知识劳动者选择,知识密集型产业在知识劳动者聚居的区域生根发芽,即“以才建群”。所以,在将来考虑创新园区和创新集群的时候,一定要具备城市生活的元素,有成熟的商业模式,有优美的生活环境,如果没能像其它城市那样提供非常好的、便捷的生活环境,这个创新园区或创新集群是很难成功的。
3. 关于上海创新集群发展的思考
创新集群是由若干地理或行业上相近且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系统,这些要素包括:产业要素,政府要素,市场中介组织,知识主体要素等。这些要素在创新集群这个系统中相互协作、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断耦合,共同推动集群演化发展。
上海的传统制造业,如钢铁生产、石油和精细化工、汽车、电力等大型装备制造等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以大型国有或外资企业为龙头,产品链和价值链各环节都有紧密联系的原料供应商、零部件制造商、经销商聚集,形成了传统意义上的产业集群,如宝山精品钢材及相关制造业产业集群、金山的石油化工、精细化工产业集群等。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进以发展,上世纪末至近年来,上海又出现了以长宁区多媒体、数字技术、电子商务为主的数字产业集群、徐汇区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浦东新区的微电子产业创新集群、生物医药创新集群等新兴产业集群。这些集群的特点是企业之间相互以产品链、价值链相互联系,以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竞争能力。但企业之间在创新方面的相互合作和知识共享并不活跃,企业与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等基础和辅助板块的联系并不紧密,企业之间的共同创新意识不足。因此上海创新集群工作的一大特点就是政府通过制度设计和规划,有力的介入集群的构建和成长。如,市科委联同区县科委及企业共同实施“区县创新热点计划”,目标也是培育具有区县地域特色的创新集群。
对上海而言,未来创新集群建设面临的环境会更加严峻,因为周边省市都在以非常大的力度和优惠条件部署集群,比如南京提出的“紫金科技人才创业特别社区”,定位为宜生活、宜创业的社区组织形态,既是高端科技人才聚居的高品质生活小区,又是创业创新的科技园区,非常类似于韩国对未来园区的规划概念“具备城市生活的所有元素”。
对上海创新集群的建议:
一是健全产业服务体系,完善产业集聚环境。创新支持投入方式,发挥政府创新基金的杠杆作用,推动政府、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和企业更深层次合作,促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继续办好企业服务中心、招商服务中心、企业培训中心,为投资创业者和各类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此外,还要制定相关的产业引导政策,引导企业向高新技术园区、开发区集聚,同时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降低企业的进入门槛和运营成本。
二是培育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发挥带动示范作用。以形成名牌产品带动型或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集群为重点,鼓励高新技术园积极推进质量立区战略,不要再“摊大饼”式的发展;坚持引进与内生并举原则,增强产业的植根性,更加关注本土“四新”幼苗企业;进一步围绕龙头企业,加速上下游配套企业的引进与集聚;提升内品质和核心竞争力,形成以专业市场为纽带、特色产业不断集聚的新格局。
三是促进错位竞争发展。进一步强化全市统筹协调,鼓励支持大张江园区各个分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探索行之有效的产学研结合途径,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制度体系,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及时上升为全市层面的通行制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