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海科技创新的挑战和机遇的若干思考
丁文江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科协副主席
上海科技创新要考虑的主要是三件事情:一是上海的发展急需科技创新,二是上海科技创新的挑战,三是上海科技创新的机遇。
上海经济发展阶段到现在为止还是追赶型经济,其成果是显著的、作用是积极的,但是也产生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大规模投资带来的产能过剩,包括钢铁、大电视显示屏。这些都是大规模投资。另一个是上海过去的经济基础主要是依托大型的国企以及外企。追赶型经济给我们上海打下了进一步创新的基础,物质基础有了,但是再照原来这条路发展下去,是行不通的,迫切需要转型。经济转型、社会管理转型、政府治理转型,都到了一个关键点上。
创新型经济有其特点:市场导向、技术进步以及企业家精神。我们有此感觉:在上海的企业家精神没有得到充分施展和发挥。创新经济一定要有试错,要让它能够充分竞争、充分试错,还有资金来源要多样、简便、灵活。而且创新型经济的主体应该尽量培育中型的、民营的企业,要不断地、持续地让企业破产,新的要不断地出来,需要持续的新旧交替,而且要素要无阻碍流动,因为不断地失败,不断地有新的出来,这样才能不断地把旧的淘汰,这个才是我们创新型的经济。
上海科技面临着很多挑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怎么驱动创新。创新肯定是要驱动的,但是创新靠什么东西驱动?动力和能力的问题,实际上发展创新的瓶颈在哪里?动力在什么地方?创新了以后有什么回报?这个回报会不会有风险?会不会带来额外的问题?上海实际上要搞能力建设是最有基础的,但现在整个创新链上形成合力有问题,特别是最后一公里是最差的,还有就是执行力,上海讲创新讲了多少年,若干年前讲科教兴市,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执行力,表现为有效的需求不足。为什么有效的需求不足?这是由我们的经济基础决定的,上海的经济基础就是国企和外企,其中国企有它机制的问题,因为创新要见到成效是需要时间的,而有的时候国企要求快速见效,热衷于不断地引进,就是一条流水线进来明天就可以挣钱,所以科技创新无法满足国企的要求。
就机遇而言,现在上海正进入科技创新的活跃期,社会治理、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政府的治理方式都要进行改变,所以现在有很多鼓励创新的政策,而且投入也在增加,另外上海的人才也是在不断集聚,正在由技术跟踪向技术自立转变,科技企业发展迅速,风险投资相对比较活跃。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为上海的科技提供了实现跨越的机会。科技创新中心肯定是要与产业有关联的,不能做纯粹的科学中心,那就要重点关注在产业领域里面有影响力的技术问题。上海具有发展生产型服务业的综合优势,实际上科技创新就是生产型服务业,上海现在讲的科技创新本质上就是产业服务,就是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变轨机会窗口。
为此,我们先要把一些问题想明白。所有的创新一定是以市场作为创新的起点与终点,需求首先是来自于市场,要思考如何通过创新能够实现其价值,然后再回到市场,这个闭环的起点和终点就是市场。还有就是有效的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中涉及大企业与小企业的互补合作问题,宝钢周边上没小企业,上汽周边上也没小企业,实际上良好的企业生态系统应该是一大帮以科技创新为目标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围绕大企业来做。因为大企业的研发成本很贵,试验也很贵,美国、日本等都是如此,所以世界上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创新成果是中小企业完成的,而上海大企业要么不做,要么就自己做。上海在下一步推动科技创新进程中要想办法重点解决这个问题,对于大型国企,通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激发其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活力,让它能够包容和支持周边一批科技型小企业。要有相应的政策,使这些小企业允许大学的老师、科研人员能直接介入小企业,把创新与创业结合起来。而产业研究院将来主要就是培育科技型小企业,让科技型小企业为大企业服务,以构建起有效的产学研合作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