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治未病”为切入点 推动健康服务产业发展

发布日期:2014-08-15

“金桥产业技术创新会议”第四次会议主题为“大数据在健康医疗产业中的转化应用”。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科协主席、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陈凯先教授作主旨报告,儿童医院于广军院长、万达全程健康服务有限公司潘铮副总经理、日本独立行政法人理化学研究所RTC团队带头人郭士杰教授等分别作了专题报告,来自政、产、学、研、商等40名代表参与咨询讨论。根据各方建议,经汇总整理,形成如下共识。

以需求为牵引,加强全局规划,加快健康服务业发展战略实施

2013年9月颁发的《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的提出“要多种措施并举发展健康服务业,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丰富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培育相关支撑产业,包括医疗、药品、器械、中医药等重点产业的发展,提升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的能力”。并明确了发展重点,即瞄准需求,增加供给,市场牵引,核心为确保质量,关键靠改革创新,要大力发展适应不同人群、不同层次,包括低端、基本和高端的健康服务业。应当看到,即便是发达国家,其医疗投入如果只依靠国家也呈现出难以为继的势态,必须寻找合理的解决办法。

健康产业的发展,在国家导向和策略上做到以先进技术推动健康产业发展,所需各类资源主要由市场配置,而医院则主要聚焦治病救急,救死扶伤,凸现其公益性质。对于上海市的区域发展而言,要在2020年基本实现“十二五”规划中“中医药高地”建设的目标,也必须要根据上海人口结构的特点,制定出以人为本的中长期科技规划发展纲要,以实现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的转型发展。

我国要把公益医疗和健康产业在更大范围内结合,出台健康服务业相关政策,放开准入,通过采取各类新技术,实现对健康和疾病人群的大面积医疗服务覆盖;要树立和强化“治未病”的理念,积极关注疾病前人群的健康状况,采取各种积极的早期干预措施,有效预防疾病,以实现个人负担低、政府可承受、产业规模大、运行可持续的要求。

“关口前移”,将疾病防控的重点从“医院内”扩展到“医院外”

随着人类在烈性传染病的治疗和控制方面取得的巨大的成功,人们告别了第一次卫生革命,开始关注非传染性的慢性病,这也为第二次卫生革命揭开了序幕。针对非传染性的慢性病致病因素复杂、病原不明的特点,传统的单一靶点治疗策略已经无法应对。而涵盖了系统性的研究策略以及多靶点、多层次的干预手段,同时融合了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多因素的新一代医学模式正在初步发展,并逐渐取代传统的生物医学思路。

目前全球的现实状况是,一方面,慢性病的发病率正在快速攀升,慢性病引发的死亡成为目前最重要的死亡原因,且在疾病治疗的晚期相应的医疗费用急剧上涨,使国家和老百姓不堪重负;另一方面,一些慢性病的早期的诊疗和预防却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相关的医疗健康资源也严重短缺,且医疗健康管理费用的支出也呈现相对不足的态势。尽管早在1996年,WHO组织的GOM(医学目的)国际研究小组就针对这一状况提出了警示,但医疗费用的恶性膨胀仍发生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并危及整个医保体系。解决这一危机的唯一手段是从医学目的上作出根本性的调整,确立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为首要目的、实现可持续、公平和公正的医学。

此外,在疾病的诊断治疗阶段,还要重视发展个性化诊疗方案,在治疗上以辩证论治为特点,重视个体差异和疾病的动态演变。而在“关口前移”和“个性化诊疗”方面,我国的传统医学有其天然的优势。一方面,在中医系统化、多靶点的治疗理念与第二次卫生革命所主张的医学思路变革是相符的,也符合个性化诊疗的理念,因此对于慢性复杂疾病的治疗,在政策上要有所倾斜,充分发挥中医的特色,挖掘其重要的价值。另一方面,中医的“上工治未病”思想正是“关于健康的科学”,与“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医学目标相吻合;并且在健康管理、养生保健、重大疾病预防、慢病早期干预方面具有传统优势,更宜于被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接受,其相对更低廉的价格也使发展中医药成为促进“关口前移”的一个有价值的方向。

目前,国际社会已经达成共识,通过“关口前移”,把医疗健康的关注重点从医院内引到医院外,大力推动健康干预、养生保健和生活方式的干预,积极发展重大疾病预防和风险控制技术,加大慢病早期干预等措施实施的力度,把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保健康作为医学发展和健康服务业的要点,为全民医疗保健的实施提供一个合理的、国家能够付得起解决方案。

新技术发展将催生健康服务产业的新模式、新业态

健康需求的转变在为健康服务产业带来一系列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再加上国家或地方性的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与投入,健康服务产业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以目前已在逐步推进中的以医疗信息共享为基础的“医联工程”、第三方健康管理信息平台为例,它们通过各种形式的物联网设备,包括智能手环、手机APP、就医卡等可以将患者的日常健康信息实时地收集起来,以健康档案的形式保存在云数据管理中心,这些平台可以对存储于此的信息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分析,再以一定的形式通过物联网返还给患者。由于经过深入分析的数据往往可以更具针对性的反应出患者的异常体征,根据这些体征得出的健康管理建议自然更有针对性和更加个性化,对提升医生的效率和医疗资源的利用率有很大的意义。另一方面,由于患者可以通过这个系统对自身健康状况进行实时的监控,对自身的异常体征也可以及时得到反馈信息,患者自身就能够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健康管理。此外,这些大量的健康信息在整体上表现出的趋势性,对于考察地区性的病情分布、医疗资源分布、疾病发生规律等,实现区域健康预警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对于医疗卫生相关政策的制定、地方性医疗经费的调整、医疗基础设施调整等决策的制定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广泛分布在各个社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正在开展中的家庭医生责任制的建设,都对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有着重要意义。一些社区居委会成立的由高血压和糖尿病两类人群组成的自我健康管理小组不仅对这些患病人群进行了有效的健康管理,而且通过这些人群提升了周边和家庭的健康素养,真正做到了公共卫生管理的前移,有效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和医疗设施的利用率。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健康服务系列产品的开发,包括的医药品种、医疗器械和其他相关健康服务产品,不仅能够推动医疗和健康服务产业的发展,也为构建健康服务物联网提供了物质基础,对于进一步完善整个医疗信息共享平台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研发适用于社区、家庭并可大面积推广的健康服务仪器产品、保健用品和健身产品等方面,包括以中医诊断学原理为指导的人体健康状态监测设备、便携式可简易操作的电子理疗与康复设备等,都可以有效的促进个人健康管理。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健康服务产业可通过信息化的方式将各个平台以产业链的形式联结起来,形成健康的管理、健康的文化、健康保险和金融三位一体的产业模式和业务形态。

生物医学大数据及大数据平台建设是实现转化医学应用的重要基础

发达国家对生物医学数据资源的整理收集和应用极为重视。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mericanSocietyofClinicalOncology,简称ASCO)启动的“CancerLinQ”项目旨在收集数以十万计癌症患者的治疗数据,并用这些数据建立对医生开放的数据库,该数据库能够提供诊疗建议,用以指导全美卫生保健系统。ASCO几乎可以接受来自任何电子医疗档案的临床信息,在CancerLinQ项目收集患者医疗档案中几乎涵盖所有的数据,包括年龄、性别、服用药物和其他疾病等,以及患者的诊断、治疗和最终死亡日期。同时,患者可以通过该协会的一个门户网站获得与特定治疗反应等相关的反馈信息。由于CancerLinQ项目是基于全美各地类似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情况提出的诊疗建议,因此对于提高诊疗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2013年,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UPMC)投资1亿美元建立了一个数据仓库,计划汇集整个UPMC、UPMC健康计划及其他关联实体的200多个数据源的数据,实现了对数据仓库中的各类生物医学、临床治疗信息的收集、存储、管理和分析。UPMC使用OracleExadata的高性能的数据库平台,运用IBM的COGNOS来做软件商业智能和财务管理,同时运用Informatica的数据集成平台和dbMotion的基于SOA的互操作平台,整个数据平台集成了来自医疗机构和卫生信息交流的病历。这个正在开发的企业医疗分析平台,集成了从临床、基因组学、金融、管理到运营整个组织的数据和分析工具,并且能够应对数据的指数增长。

2013年6月,英国医疗保健当局宣布,英格兰将建立世界最大的癌症患者数据库,为个人化的癌症治疗提供基础。这个数据库将保存和整理英国每年35万新确诊的肿瘤病例的全部数据,建立这个数据库的目的是推动“个体化医疗”,针对每位患者的癌症类别和具体情况对症下药。新建的全国癌症数据库的数据来自英国各地医疗机构的病例和1100万份历史档案记录,并与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的医疗保健数据库共享信息。

2013年7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和英国政府,凯萨医疗机构的推动下,来自40个国家的研究人员和提倡者成立了一个全球联盟来开启安全共享的基因组和临床数据库,目的是为了在这个时代结束时可以使全人类都能够利用遗传数据。

由欧美国家实例可以看到,随着人们对健康日益强烈的增长需求以及相关技术的不断涌现,健康服务领域的信息化所带动的产业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生物医学大数据意义重大,其广泛的使用不仅开启了生物医药领域的技术转型,也为健康服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划时代的机遇,诸如健康云、健康物联网、可穿戴健康监测设备网、医院外健康管理信息平台等概念背后无一例外都联系和依托着生物医学大数据等海量信息资源。

同样,我国在2009年的医改方案中就将卫生信息化列为“四梁八柱”之一的重要支柱。在“十二五”期间,2010年斥资20亿、2011年斥资21亿,建设以信息共享为核心的卫生信息化。预计在2015年可以初步构建全国卫生信息系统基本框架,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卫生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逐步建立可共享的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基础数据资源库。

就上海市而言,早在2006年,申康就依托国家科技部“十一五”重大科技支撑课题,正式启动医联工程,发展医学大数据共性技术平台。医联工程的目的在于结合上海实际,建设市级区域医疗机构临床诊疗信息共享。目前,上海健康网初步建成,基本实现一定范围内医疗信息互通互联,具有较完整的医联系统,实现了34家市属三级甲等医院的电子病历信息的互联互通,涵盖约3000万以上的人口。医联数据中心目前采集的海量临床信息包括诊疗信息、影像信息和管理信息,目前已有2760万患者建立诊疗档案库,诊疗记录达到了1.15亿份,处方明细5.5亿条,各类检验检查报告4570万份,影像数据存储容量40TB,月增量1.2TB,医生调阅患者资料1000人次/日。通过医联工程,不仅实现了信息共享与协同医疗,也促进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的发展,做到了一院办卡,跨院使用;一院就医,信息共享;重复医疗,智能提醒;社区就诊,专家服务,促进了就医方式、服务模式、管理决策三个方面的转变,真正做到了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医学大数据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具有一定的政策优势。尽管欧美等发达国家大学的医学院都在建设自己独立的医联系统,但是由于商业利益、隐私保护等原因,他们的系统完全没有可能互通互联,比如哈佛大学医学院和范德堡大学医学院都建有自己的医联系统,但是之间绝不互联互通,甚至连技术标准也不愿统一。所以他们的数据规模一般都不大,远远达不到我国现有的规模,因而在科研和商业价值上大打折扣。我们国家能够做到集中力量办大事,覆盖的人群规模动辄百万千万,这正是我们的优势所在和大数据的价值所在。

目前,通过政府大量的前期投入,上海市已经建立了国内最为完备的医联工程,我们下一步需要做的就是大力扶持可穿戴健康监测设备产业的发展,建设相应的基于可穿戴健康监测设备的健康信息获取平台。结合医联信息工程,利用这些健康信息平台对分布在海量健康和病患人群中的生物医学信息流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分析。

由于健康医学大数据在疾病的转化性研究、疾病风险和干预效果预估、大人群健康状况监控、应对措施的快速反应与实施等方面的基础性支撑作用,以及对医学研究、健康服务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建议由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作为牵头单位,联合有关科研单位、申康中心、三甲医院等基于医联工程和大人群医疗健康档案开展有针对性的研发与技术服务,成为支撑和承载健康服务产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的平台与基地。

要用推动“支柱产业”的政策,扶持上海健康服务产业的发展

当前上海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人口老龄化。到了2015年,上海60岁以上的人口可能会达到人口总数的1/3,而且上海的亚健康人群所占比例本身就比较大,在这些亚健康人群中慢性病的发病率高且防治难,目前上海已有76%的老人有各种各样的慢性病,这一比例还可能持续上升。而且进入老年后,个人对于健康和康复的需求较年轻时大大增加,结合目前的人口构成变化趋势,在不久的将来很可能出现医疗健康和康复护理需求的“井喷”现象。但目前针对老年人的医疗健康和康复护理资源却处于严重匮乏的状态,上海市仅有15所独立的老年护理院和4所老年医院,从事康复治疗的专业人员不足1000人,这些资源对于目前上海300多万的老年人口数量是极不相称的。此外,鉴于慢性病的高发病率,慢性病所引发的相关功能退化或障碍,对相当数量患者的愈后及生活质量造成了很大影响,康复治疗和护理的需求近年来呈增长趋势。近代医学表明,康复治疗可以明显延长患者生命、降低36.8%的死亡率。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康复医疗资源极其匮乏。因此,如能大力推动早期健康感知检测技术研发和应用,建设各类健康物联网,通过实时的、大范围的监控、信息获取和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及时有效地发现高风险人群,提前实施预防性的治疗、康复和护理服务,在延长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降低死亡率方面取得突破,将会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2012年卫生部印发的《“十二五”时期康复医疗工作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在“十二五”期间提高康复医疗机构建设和管理水平,加强康复专业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康复医疗服务能力,初步建立分层级、分阶段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统筹规划、合理利用各类康复医疗资源。如果能够通过政策牵引,引入社会资源和市场机制,在疾病预防、健康和慢病管理、病程早期的康复治疗三个方面有所作为,将不仅让广大的人民群众实现小康,而且也有助于实现长寿并同时享有高质量与健康的生活。

健康服务产业能够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在促进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将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据估计,上海的健康服务业空间大概是100多亿美元,2015年可以到达300多亿美元,大力发展高端的医疗健康、医疗旅游和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领域对健康服务产业的拉动将可以突破2100亿美元,占上海GDP的10%,并能够保持7%-10%的年增长率。因此,政府应将健康服务产业列为优先计划,如推动新药产业一样,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出台政策、统筹协调发展。

把健康服务产业打造成上海的重要支柱产业,使上海成为国际著名的医疗健康中心城市,将上海区域内的医院、医学院、医学研究院、企业、酒店和各种商业交通联结起来,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链,这将是未来上海摆脱一些资源或能源消耗型的产业、完成区域经济和社会转型的一个可行的方向。